当前位置:人生感悟   [关闭]
 
老三届的心路历程

文章来源:秋光杂志  作者:定宜庄  提供者:高三乙某  日期:2010/3/13

                                      老三届的心路历程

                              定宜庄   秋光杂志 2010年第一期        

  “老三届”是新中国的同龄人,是由新中国培养出的一代人,也是从建国到“文革”这17年的教育成败得失的具体体现者

                                     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

  无论对17年的教育持肯定的还是否定的态度,有一点是为世人大致公认的,那就是它比较成功地达到了自己培养“革命接班人”的目标:即忠诚于党,忠诚于领袖,甘愿为理想而奋斗,而献身。从一解放就已注意对青少年进行的革命教育,它包括经常的大量的政治学习,包括多种多样的诸如听报告、上团课、下乡劳动、参加军训等活动形式,像英雄那样生活,为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而献身。这种忠诚已经到了盲目的程度。

  这种教育还特别注重培养青少年的集体主义精神。国家是大集体,所在的班级、少先队中队、小队以至团支部、团小组,是小集体,在这种教育下,不仅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甚至个人的爱好、兴趣,也要服从集体的利益。

  这种对党和领袖的忠诚和服从以及强烈的群体意识,是这一代青年满腔热情投入“文革”,成为冲锋陷阵的急先锋的基础,也是他们一旦在政治上失势而被成批抛到乡下时,仍能够义无反顾的原因。

  对于上山下乡,大部分中学生并不是被迫的。除了少数先锋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的确有过犹豫,有过不甘心、不情愿,感到过无奈、“想不通”,但他们还是不顾家长的阻挠,自觉自愿地踏上了这条道路。 “听党的话,听毛主席的话才有出路,才有前途”,已经成为他们的思维定势。  

                                            道德品质教育

  在以阶级教育、革命教育为主的前提下,17年的教育还注重培养青年勤奋刻苦,勇敢向上的素质。须知即使是“文革”前的所谓“贵族学校”也就是重点中学,也并非像“文革”时所批判的,以及今天许多人所理解的那样在培养“少爷小姐”,而是的确在按照当时的模式塑造“革命接班人”,它们在培养学生的这些品质方面,往往比一般学校更严格。

  他们受的教育让他们视怕苦、怠惰、娇气、软弱、享受为可耻,他们自觉地磨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品质,很多人甚至经常地“自讨苦吃”。

  “老三届”这批知青要比后来的知青表现好,他们能吃苦,能与农民较好地相处,他们无疑是最富于献身和牺牲精神的一代人,这是17年教育的真正成功之处。

                                             狂热与偏执

  “文革”期间红卫兵的出现并非事发突然,他们正是17年教育之树结出的果子,无法否认,这种教育使受教育者存在着严重的人格缺陷。

他们虽然整天高喊大批判,但对是非却缺乏最基本的批判能力,对一切流行的理论和口号缺乏批判精神。他们用做批判的标准,只是毛泽东的语录,而不是实践和真理,他们用简单的、一元化的标准来衡量一切,“不是无产阶级的,就是资产阶级的,二者之间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偏执使他们对待“坏人”、“坏事”,对待一切“封资修”的东西只有去仇恨,去打倒,他们认为只要是敌人,无论怎样残忍地对待都不过分,甚至唯恐自己不够残忍,以为不残忍就是对敌人“恨得不够”,就是“缺乏阶级感情的表现”。清华附中红卫兵创作的《造反歌》“忠于领袖忠于党,党是我的亲爹娘,谁要敢说党不好,马上叫他见阎王!”就集中体现了他们当时的精神风貌。

 “文革”爆发,他们更是变本加厉地打、砸、抢,捣毁一切与“革命”不相容的文物、书籍,毫不留情地揪斗自己的长辈和老师,批判自己过去亲密的伙伴和同学,而毫不在意对别人造成的伤害。

至于同情、怜悯以及今天青年爱说的理解、宽容、温存,则一概视之为“小资产阶级情调”,被归在应该唾弃之列。

                                             愚昧与无知

  这代中学生,尤其是城市重点中学的学生,在理科方面受过比较扎实的基础训练,但是,在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所学到的知识,却是相当地支离破碎,尤其到上世纪60年代上半期,思想理论界极为封闭,观点日趋偏激,青年学生除了被动接受之外并无鉴别、思考的余地,表现出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对人类文化价值的极端无知,这直接导致了“文革”时的种种暴力和破坏行为。一位“老三届”出身的学者这样回顾当年的教育:“批‘封’,割断了他们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国学’,成为没有家园的文化‘孤儿’和‘浪子’;批‘资’,割断了他们与西方文化、现代文明的联系,使他们很少懂‘西学’,成为流不进大海的文化‘内陆河’和‘沼泽地’;批‘修’,割断了他们与世界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联系,使他们只能教条地理解‘老三篇’、‘老五篇’、‘毛主席语录’,形成了斯大林主义的政治文化心理和民粹主义的道德伦理心态。”这一点在“文革”中已经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他们因这一缺欠所造成的后劲不足,还将会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

  在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可以以丰富的人生经验作为弥补,而在校园中长大的十几岁的中学生,又有什么人生经验?所以,“文革”中表现最狂暴、最过激的,多为中学生,而在中学生中,又以初中生更过分。

   上山下乡多少弥补了他们所受教育的某些不足,因为越是偏远的山村,受政治风浪的波及就越小,人们的生活也就越正常、越接近人生的自然状态,而他们的偏执、狂热,是在那些最偏僻的山村,在那些最贫穷、最没文化的农民中,逐渐冷却下来的。他们的人格缺陷也在那种严酷艰苦的环境中,多少得到了改变和纠正。 17年教育所最不赞赏最不提倡的,就是独立思索的精神,那时的“独立思考”只是在做数学题的时候才用得到。10年之后,当这一代终于喊出了“我——不——相——信”的时候,才是他们从盲从到觉醒的开始。

                                                心口不一

  将一切归咎于盲目、狂热、听话,甚至无知,总还是容易的,在这种种表现的背后,他们同样存在着人性中的另一面。

  对“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片面与夸大宣传,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虚伪。这种违反一般人本性的过高要求,使不谙世事的青少年以为即使是正常的为自己,也是与“革命”不相容的,他们只知道牺牲自己是美德,不知道自己的生命同样是应该珍视的,更不知道个人的权益也同样应该受到保护和尊重。他们尤其不知道,追求名利并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也并不反动,只要不损害国家和他人的利益,这种追求就应该受到鼓励。

  然而,人的欲念、人的追求是客观存在,无论怎样教育、怎样改造,也压抑不了,要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从“文革”到上山下乡,这代人的各种表现已经充分说明了,他们的本性中同样存在着自私、贪欲、卑鄙、冷酷等恶的一面,理想主义之下,有为一己出人头地的私欲;革他人之命的行为,掩盖着某种出卖别人保全自己的丑恶,这些欲望是以扭曲的、不正常甚至不正当的方式发泄出来,由此就表现出自觉或不自觉的虚伪。

  他们中很多人从小就会写思想汇报,写给组织、给教师,而不是给自己看的日记,他们中许多人会巧妙地将自己“偷偷”做的好事,以各种方式告诉别人,也会以靠拢组织、要求进步为冠冕堂皇的理由,打别人的小汇报,一些恶劣者还会以此来诬陷别人。

  (《秋光》又摘自《中国知青史·初澜:1953~1968年》,当代中国出版社2009年4月版,定价:39.00元)

 


   文章评论  (共 14 条评论)   更多评论  >>>    

    评论者: 无D建设性 评论时间:2010/3/22 0:16:04

口水多过茶,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吧。文革剥夺了我们读书的权利的68届初中毕业,蜻蜓点水上了一个学期就去抓七,你们的文化水平实在是高!


    评论者: 水平实在高 评论时间:2010/3/19 21:52:10

三木学长,你学术水平实在是高!如有二次文化革命,估你一定会落力投入,对中国人提倡的精神情操、道德古训等等你还可给予“义正词严”的批判,现提供给你批判的句子还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等等等,想批判这些,易过借火吧?


    评论者: 東藏三木 评论时间:2010/3/19 18:49:56

只有救世主才會做到"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可是有國際歌唱啦:從來就沒有救世主!因此,也就沒有"毫不利己"並"專門利人"的人.不知那位會把一生積蓄沿街分給行乞的可憐人並每次拿到薪酬即時全數去派給貧困戶?大肆宣揚荒謬的不是吃飽了撐的還是..?


    评论者: 老牛 评论时间:2010/3/19 11:59:46

回复老猪:本不想咬文嚼字的,不过看今日之人欲横流,雷锋只有悲叹自己这个榜样未能挽狂澜于既倒,即便有几个“活雷锋”,那又如何?偏偏只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来说教,做宣传,却是最贪得无厌的一群,不知有几人信你,又有几人听你?这不就是有字无意的东西吗?


    评论者: 老么 评论时间:2010/3/18 11:45:04

记得大跃进时代的口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似乎兼顾了自己和他人的双赢结果,而古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比较贴近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所以其实其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中华文明的好传统,它最早出现在毛泽东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著名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首次倡导的白求恩大夫的三大优良品德之一。“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发表评论 你的IP:3.144.*.*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