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评论共15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评论者: 周显光 评论时间:2009/8/13 17:24:07

"这批知青年龄最小的15岁,最大的20岁。"----最大应是21岁.因为我是高二的,20岁.



    评论者: 一校友 评论时间:2009/8/13 17:25:08

哗!长篇巨著! 海南巨片!作家最好慢慢来,一天放两三段,一下子放网,老眼怕吃不消。



    评论者: 吴永生 评论时间:2009/8/13 21:39:32

    卢克的巨著写得真实,看了倍感亲切,令人回想起当年的点点滴滴。章节很多,是要用当年“天天读老三篇”的毅力去慢慢欣赏。



    评论者: 黄雪梅 评论时间:2009/8/13 22:46:14

《六连岭的藤竹》,名字就起得很好。坚韧、顽强、不屈不挠,当遇到参天的大树或灌木阻挡时,它新长出的竹节就会拐弯,甚至能缠绕大树几圈,仍努力地向着阳光攀爬-说的就是知青特点和知青精神。最近,一位当年的南林知青跟我说,他回城时带回的行李中,就有一大捆藤竹,他用这些藤竹编织了藤椅、藤台等日用品,经久耐用,几十年过去了,没有一丝损毁。没想到,他对海南岛的藤竹是如此的情有独钟。




    评论者: 沙田大佬 评论时间:2009/8/14 0:28:30

六连岭的藤竹?是否黄藤?在农场的最后几年,天天上山砍木。或是三条4.5米的横条<山里人才明白>或一段三米长的木材。南林只有黄藤.水藤.编藤椅,做木箱.当知青,谁都会。卢克同学的回忆录,值得我们看。尘封的农场往事.让周教授这些沒去海南的校友们看看。农场的艰苦....开荒,砍树,挖橡胶穴..80x80..。1969年.我曾到过东岭农场,东岭农场靠河.两队隔河双望.环境比南林好10倍。南林大部分生产队都在山里边,我所在连队离东线公路21公里。一年四季,吃罗卜干,吃苦麦莱,木薯。那个黑白不分的年代,天未光起床天天读!下班回来看不见路。40过去了,若不是卢克同学的回忆,我也不会想和起以前。卢克同学,有机会请看看www.nlzq.cn/南林农场知青网站__小叶日记之八 新三队...那就是我所在的队。当年.有20几个六中校友在那里。



    评论者: 吴永生 评论时间:2009/8/14 11:37:53

    楼上沙田大佬,藤竹是竹,不是红藤、白藤之类的藤。只因这种竹像藤一样很长很长,且会攀爬、环绕,因此称为“藤竹”。海南的热带雨林到处都长这种藤竹啊,你大佬怎么会不熟悉呢?



    评论者: 沙田大佬 评论时间:2009/8/14 14:44:46

各个地方有不同的植物,但我的确不懂藤竹。我们那片山无藤竹!



    评论者: 逍遥人 评论时间:2009/8/14 22:40:42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没有历史意义,只有历史教训。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不过是因为无法安排全国上千万的中学生的就业问题而采取的办法,纯粹是个经济问题,它与:“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 “培养共产主义的接班人”、“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的标准等政治内容根本没有关系。
    认同作者观点!顶!



    评论者: 平山堂 评论时间:2009/8/16 23:33:12

看了伯轩的前言,感同身受。这是实践的醒悟,真实的感言.记得十几年前的兵团战士图片回顾展时,主调是青春无悔。到了2008年的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知青文艺演出,无悔论亦大有人在。我一贯认为“无奈”才是事实。我们回归事实,不是为了争个高低,而是要实是求是地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才能从心底里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建国以来最好的发展机遇,在胡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强国。



    评论者: 平山堂 评论时间:2009/8/17 0:09:50

八一队有藤竹,在菜地下一点的密林中。不过南林的没有50米那么长,20几米是有的。它用来编茅草片最好。其余如伯轩兄描述一样。砍竹每枝不短于4米,要分两捆扎成一捆,才背得顺溜。当时惯例是半个工砍一捆,捆的质量和数量(或重量)由上级(小至老工人)目测验收,不论远近,自寻野物(竹是野生无主物)。


关闭 评论共15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