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评论共17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评论者: 版主 评论时间:2011/5/15 10:24:44

其实也就是PS,关键是原图的分辨率。

这次多亏冯德岭学友给我发了一张高精度的原图(1200Pixels),才获得比较满意的效果。我的体会是:扫描时采用尽可能高的分辨率(不同分辨率扫出来的图片表面看起来没什么差别,其实分辨率高所包含的照片的信息就多,处理的效果就是不一样),经后期处理后再进行压缩,以减少体积。




    评论者: 故事呢? 评论时间:2011/5/15 19:10:32

冯学友,除了分享像片的高精度视觉之乐,能否分享此相片的故事,例如缘何冯学友独得此张如此珍贵的相片,其中又有什么故事呢?



    评论者: 冯德岭 评论时间:2011/5/15 20:39:09

这张照片是太座廖国芹的父亲廖宣扬老师所留之物。岳父去世后,由太座收下留念。前几天看到丛中笑写的“历史不会忘记—记广州六中老园丁联谊活动” 及其跟帖后,遂起将此片扫描上网之心。

由于原片较长,人物多,每位头像只有四分之一小指甲大小,很难在一张照片上清晰地辨认出每位老师的容貌,就采用了总图加分图的表达方式。第一次贴上网后看了看人物图像还是很差,心想大概就这样了。不料第二天早上一开机就看到柯兄E-Mail挂在那,索要高精度的原图,于是重新扫描了一张尽可能高像数的图片给他送去。昨天上网一看,柯兄已将高分辨的照片挂上,比我原来扫描的照片要好许多。

看了“新”照片,心里酸楚,对老三届又是一番感慨。据太座回忆,廖老师生前对六中老三届高中学生升大学的比例评估在百分之三、四十左右。那时每年大学也就招个十七、八万,按人口比例算就“合”现在的四十万不到,有相当一批很有才华的青年失去了再往上走的机会。就是说在老高中里有三分之一的同学按今天标准是应该读研的,可惜了。

八十年代全世界西方工业化国家中大学毕业的占劳动力比例也就15%-17%左右,不像现在是人都上大学。

庆幸的是廖老师没教过初中,不然太座可能骗不到手。



    评论者: 等待 评论时间:2011/5/15 22:41:24

岳父还有什么宝贝?拿出来吧?



    评论者: 果然是好故事 评论时间:2011/5/15 22:41:50

果然是好故事。 头一句,一两年前即估到。再次谢谢冯德岭同学。



    评论者: 马洁 梨 评论时间:2011/5/17 19:45:02

上面的二女,不是我,但是,我知道是我的发小,因为我们同为家中第二,便有二女之称,我们在居住地,可按排行来称呼。有几个二女的,只要加上姓氏就可分别。



    评论者: 华建国 评论时间:2011/7/12 13:20:54

       得知陈宝环,何家傅俩位教过我们化学的老师仍健在,真高兴。
       从6中教师花名册上欣喜见到邹韵涛老师的名字,高一时教我们政治,家在中大,文革时估计受到冲击。66——68年期间,我们常出入中大,想得到她的消息,可根本没法子。有知道她近况的同学吗?


关闭 评论共17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