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评论共30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评论者: 彼朱 评论时间:2009/10/24 9:35:47

此朱,不过是“乡音未改鬓毛衰”而已,不会是“无颜见江东父老”吧?



    评论者: 林曦 评论时间:2009/10/24 11:06:49

当年中卫的记性真令我佩服!这篇回忆文章更详尽、更生动地将43年前我们曾见证过的历史时刻又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这的确是我们不可忘怀的一段人生经历。文章的引言部分发自肺腑,非常动情,十分感人!的确,经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的岁月的沉淀,高三乙班的同学情谊更加深厚,更加珍贵、更加令我们无法割弃!这次回国让我更深深地体会到这份情意,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和我班同学大聚会或小聚会已达十一次之多!同学们在一起,除了无拘无束、了无边际的畅谈,就是开怀大笑!每次聚会要道别时,大家还是那样的依依不舍!“我们依然拥有一份多么珍贵的情谊!”当年中卫说得何等好啊!愿生命的绿叶常青”,愿高三乙班同学情谊的绿叶也永远常青!



    评论者: 当年右翼 评论时间:2009/10/24 12:26:06

发起人应是王泽深,是他向我提出上京革命串连及见毛主席,因为8.8及8.18在北京毛主席已经接见检阅学生了,于是我们又串连了朱匡文,冯振山,钟立桓,梁光中一道去北京.



    评论者: 老同 评论时间:2009/10/24 14:37:41

朱中卫“如今真须假牙,举步维艰”,竟耍出如此精彩动人的表演,让江东父老颜面有光啊!



    评论者: 黎少尉 评论时间:2009/10/25 0:35:27

朱中卫:
如果不是与马仔通过电话,错以为这是篇旧文章,有点与林曦的文章题目混淆了.
建议你为此文另起一个标题,“也忆8.31”可以留着,作为副标题留着.要不然许多同学错过看你的好文章.



    评论者: 此朱 评论时间:2009/10/25 3:44:11

1.多谢学友黎少尉赐教,只是我不知道现在如何去修改了,且由它去罢。
2.老同,彼朱两位贤兄万勿见笑,如今此朱不仅鬓毛衰,这些年银纸未见多,头发是越来少 了,不折不扣一个历尽沧桑的潦倒阿伯。有无颜面见家乡父老是一回事,起码是愧对一众秀外慧中的女同学了。
3.多谢当年右翼的提醒,学长王泽深真乃实至名归的“先知先觉”。右翼是否还记得当年枕头发起批判陶X?我们那时实在不知天高地厚,竟敢挑战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不过一如枕头所料,陶X始终难免重蹈刘邓覆辙。
4.林曦不到两个月竟聚会十一次,实在也太夸张。怪不得今年经济增长可以保八,全球金融海啸经济萧条,中国却可以一枝独秀,六中校友功不可抹。
5.“一切定理灰色,生命的绿叶常青。”房鸿基老师教授的这句名言出自何处?我素来读书不求甚解,还望林曦赐教。当年感觉房老师大有来头,却又怀才不遇,然否?



    评论者: 林曦 评论时间:2009/10/25 7:42:00

     1)房老师的引用的这句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话,我们记忆犹新。在我脑海里一直以为这是泰戈尔的诗句。刚才“百度”、“谷歌”了一下,还是没找到出处,倒是“百度”到诗人歌德的类似意思的一句话:“亲爱的朋友,所有的定理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绿。”
     2)能和同学多次聚会,的确好开心!岁月不饶人,所以,要将“夸张”进行到底!很希望旅居海外的同学也能经常回来一起“夸张”!
     3)枕头当属高三乙乃至当时年轻人中的先知先觉者,思想深刻,是一奇才!
     4)在穗时已和同学探讨过“老板娘”雅号之来历,原来发明权在当年中卫手中,请快去申请专利,不然的话,我可要去抢注了,然后隆重推出“老板娘辣酱”,和贵州“老干妈辣酱”对着干,赚取我的第一桶金,和高三乙同学们一起再去“夸张、夸张”!



    评论者: 当年右翼 评论时间:2009/10/25 11:35:57

枕头当属先知先觉者,的确是当年枕头发起批判陶,除了读书和文革时,他在下乡时也先知先觉,用了几年时间自修了英文到大学三年水平,大学物理量子力学课程.回城后考取到中大物理系研究生,可惜被一干部子女走后门,把他拉了下来.可是他不气妥,后来用了几年时间在荷兰取得博士学位.奇才!奇才!若不是文革,进北大肯定是他的.另外高三乙里,冯振山去清华,朱匡文去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已内定,该学院是我国顶尖培养军事工程人才的院校)等等.纪得我们在初中及高中是很调皮的,至于“花名”人人有份,什么朱公,马仔是很简单的,什么"8号车",柱头,大运,二运,矜子伦,鸡,...外班及女生就未必知道,佩服当年中卫的记性,谢谢!!!



    评论者: 曾举千钧棒 评论时间:2009/10/25 14:38:56

先知先觉的枕头,全国最早“识破”《松树的风格》有狼子野心:企图“用松树遮挡太阳”、“以松树风格代替太阳的光辉”,并鼓动我等六只愚猴,联名写信向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检举揭发”。



    评论者: 彼头 评论时间:2009/10/25 22:58:43

命运捉弄人啊!中央文革小组组长陈伯达最终沦为阶下囚。
《松树的风格》的陶虽没有“用松树遮挡太阳”、“以松树风格代替太阳的光辉”,后来也“始终难免重蹈刘邓覆辙”,也得平反,骨灰长埋白云山。
我明白,“曾举千钧棒”同学的意思是陶“始终难免重蹈刘邓覆辙始”,在文化革命初被批斗。但,彼头不知道先知先觉的“此头”,也“先知先觉”刘邓陶的最终命运呢?
说起来,这也是我建议撤下相片 id=75 的初衷,可惜了一场苦心。


关闭 评论共30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