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评论共9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评论者: 伯轩 评论时间:2009/10/12 15:44:46

92岁的赵凡老先生,时任农林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国务院知青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他1978年3月刚刚恢复工作。1978年12月就受中央派遣到云南调查国营农场的知青问题。当时他面对几百名受苦受难下跪知青的质问:“如果你的孩子也下乡,你希望他回家吗?”他敢于说出:“我也有孩子插队,我也是知青家长,我代表自己,不代表中央说句心里话:让孩子们,回家去把!”这句话,是要有提着“乌纱帽”对抗“最高指示”的勇气的。全国的知青感谢他。




    评论者: 要有勇气? 评论时间:2009/10/12 17:11:22

    
 1978年12月,大部分的知青已经回城了,毛主席也已经到马克思哪儿去了,赵老先生在那

时候说的那几句话,又何至于要有“提着乌纱帽对抗最高指示的勇气”呢?谁说都不会犯

事的!不恰当地拔高和吹捧某个人,只会适得其反,反而令当事人尴尬,令旁人恶心!这

种虚伪的、浮躁的风气万万要不得!更不要在老三届弥漫!



    评论者: 各谈各的 评论时间:2009/10/12 19:40:02

楼上:可以各谈各的认识,莫激动,可以学习“一中各表”的方式谈己见嘛。浮躁、恶心、虚伪、吹捧等美好的字眼,好像用的不是地方,也就显得您“浮躁...”了些。



    评论者: 伯轩 评论时间:2009/10/12 19:41:49

广东的知青是幸运的,1978年就大部分回城了,但从中央来说“名不正言不顺”。1978年仍有知青下乡。
不要忘记对去云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等地的上海、北京、四川和全国各地的知青来说,他们的大多数都没有回城。1978年10月27日—12月10日中央召开的“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的会议决定仍然是“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方针政策”。
刚刚参加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赵凡的态度是跟刚刚结束的“第二次全国知青工作会”的会议决定对着干的。这是要有勇气的,他使中央下决心彻底结束“上山下乡”无疑起到重要作用。正是赵老先生的表态才使云南的知青避免了被“镇压”的命运,(对当时知青的“无政府主义”中央不是没有人提出“镇压”的方案)才使全国大多数知青从1979年初开始在短期内畅通无阻地大批回城。赵老先生的历史功劳应该写进知青史。
中央下决心彻底结束“上山下乡”是1980年。
要尊重历史,话不要说得太轻松了,想想1989年的事吧。




    评论者: 伯轩 评论时间:2009/10/12 20:20:08

本人有幸于1975年回城,对全国的知青历史并不大了解。最近我转贴这两篇文章,并不想引起争论,只是想介绍给大家从全国,从中央的高层了解“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这个运动由中央发动,当然也要由中央来结束。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知青命运的惨烈和他们对不公正命运的抗争。
我们下海南的广州知青算是幸运的了。我们比全国绝大多数知青回城要早。我们不应忘记他们。




    评论者: 要有勇气? 评论时间:2009/10/12 20:58:15

    如果说赵老先生的那几句话是和“全国第二次知青工作会”“对着干”的话,那广东等大多数省、市安排绝大部分知青回城,岂不是造反了吗?什么叫“对从中央来说‘名不正言不顺’”?难道当年的还没改革开放的中国,竟然会允许那么多的地方政府去干这种和中央对着干的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吗?我还是这句话:"不要不恰当地拔高和吹捧某个人,这只会适得其反,反而令当事人尴尬,令旁人恶心!”(即使“各说各的”同学认为使用”恶心”这类词汇也显得“浮躁”,我仍然要使用这类词汇来表达对虚伪和浮躁之风的极其厌恶!也允许我“各说各的吧”?!)
    再者,将赵老先生冠以“知青之父”,真不知道是想褒扬他还是贬低他。如果仅仅想说明他也是个“知青的父亲”倒也罢了,如果是想尊称他,就像我们尊称袁隆平为“杂交水稻之父”那样,那又是适得其反了,帽子戴错了!这点就不展来讲了,大家会明白我的意思的.



    评论者: 实事求是 评论时间:2009/10/13 10:36:33

我也觉得,伯轩学长对赵部长太拔高了,还称“应该写进知青史”,有点滑稽。比较赞同“要有勇气 ?”同学的看法。



    评论者: 好部长 评论时间:2009/10/13 13:48:18

我觉得赵部长算是不错的,应赞赞他。在他那个位置,当时压力大,风险也是不小的,是要点勇气。我们不在其位,不了解细节情况,说话就轻松。



    评论者: 要有勇气? 评论时间:2009/10/13 15:16:11

“赞赞”和“不恰当的拔高”根本就是两回事。从文章和伯轩同学的评论中我所了解的赵老先生只是在执行党中央的政策,也就是在做他的本职工作。他执行政策执行得很好,他的本职工作做得不错,“赞赞他”也符合当今国情,就像如今公务员不用公车办私事也会得到称赞一样。但如果上升到要写进知青历史之类,就正如”实事求是“同学所言,有点滑天下之大稽了。赵老先生在文章的最后说的那几句话是真实的,给他戴高帽,他也会不高兴的!我相信赵老先生对当今社会的浮躁之风也是深恨痛绝的!


关闭 评论共9条,分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