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农场的面貌开始有了变化,变得越来越好了,农场职工的生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场部外面的大街上已有了菜市场,有的档口还专卖生猛海鲜;还有饭店、商店、旅店,影剧场、文化宫、连面包屋也有了,真的是今非昔比。
场部里面,42年前的办公楼旧址仍在。很多人不知道,这栋不起眼的平房,却是当年全场最漂亮、最结实的建筑。1973年第14号强台风重创东岭,场部周边几乎夷为平地的时候,它依然屹立不倒,成为场部职工、家属的避难所。可惜今日人去楼空,杂草丛生,静静地偏安一隅,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代之而起的,是一栋三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物,老远就看见楼面上“海垦东岭”四个大字,一部部空调主机挂在外墙上。办公楼前面是一个喷水池和小广场,周围的椰子树迎风摇曳,婀娜多姿。办公楼后面还有一个大花园,办公条件应该是很舒适的。
场部职工的住宅,真的是“鸟枪换炮”了。过去一家几口挤一间十来平方的砖瓦房的情景已经很难见到。见到的是绿树掩映下的一排排别墅式的小洋房,一般都有300平方米左右,带前后花园,造价大都在30万元左右。过去,绝大部分农场职工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现在普遍都有平板彩电、电脑,摩托车,有的还有汽车,因为这是他们主要的出行工具。看到他们的生活如此滋润,我们都有点自愧不如。红园、红湖等生产队的职工住宅虽然不如场部的气派,但也整齐划一,干净整洁,过去随处可见的茅草房已经鲜见了。让我们感到遗憾的是红峰队职工的住宅并无太大的变化,仍有职工住在陈旧的砖瓦房。据场部的人说,等建设资金到位后,红峰队的面貌一定会改善的。
再说说职工的收入。10年前我们回东岭,那时职工的退休金只有200多元,现在都有1000元上下,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离休工人,退休金则达到2000多元,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职职工的收入也有明显的涨幅。一般的胶工月入都有1000至2000元,好胶工则达到3000至4000元,个别突出的更有7000元之多;有房有车的人不在少数,先富起来的一般都是四十岁上下的“少壮”人士,他们有文化,脑筋活,肯吃苦,容易脱颖而出,当年老工人的子女、知青们的学生等都是这批人;老工人已有能力资助别人,一位广州知青因父母相继病亡和住院,没能随我们同返东岭。她以前的老班长、原琼崖纵队老战士、已经79岁的离休工人周桂容当即拿出500元,托我们送给这位知青。我们再三推辞,都不成功,“我现在有钱了”是她执意要送钱的原因。我们推辞不过,只好作罢,答应回广州后将钱交由这位知青自己处理。(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