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神仙散记》 之 选择杨梅
李海
1968年11月12日,多辆解放牌卡车载着三百多名广州六中知青驶离海口市,直奔万宁县南林农场各生产队。高二乙班和初一乙班的26位同学已被通知分配到“前线队”了。同学们不免有些兴奋;不是吗,“前线队”顾名思义必定在海边!而其它的什么“红岭队”,“大瓮队”队等等,十有八九躲在山卡拉里的。下午时分,四辆卡车鱼贯从国防公路向左转入了橡胶林小路,随即爬上蜿蜒狭窄,颠坡峻陡的盘山路;此刻从车上极目远眺,群山在雨后斜阳的辉映下更加葱绿,一派“仙境“展现在大家的眼前,忽然又在脚下,忽然又擦肩而过。转眼间,一辆卡车离队转入叉道;我们挥别了钻进“五一”队山沟的同学。不一会,另一辆卡车溜进了一座高峰山腰,那是八一队。过了八一队,汽车逐渐下坡。“看,大海!”,引来一阵惊呼!远方一片蓝色的大海猛然扑入眼中!海风扑面而来,啊,大海,我们来了。
汽车下山后,我们挥别了赴“青年队”的最后一辆汽车;停在前线队了。这就是前线队? 陈旧的房屋,失修的道路,还有一群脸上爬着苍蝇的孩子。海在哪呢?队领导让大家下车,行李先留在车上;然后坐在饭堂的稻谷包上小休。致简短的欢迎词后,队领导让我们分成两组。一组人留前线队,这里住瓦房配电灯;另一组则派往两里外的新队“杨梅队”,那里住茅草屋,点油灯。或者,全都去杨梅队;但是,不可以都留在前线队。同学们一致决定都去杨梅队;没有谁愿意分开。后来获悉,比我们迟来七天(十月十九日)的的海口知青都呆在前线队了。我们始终庆幸自己的选择,从不后悔。前线队并没有给我们一个很深的第一印象。
1968年,杨梅犹如未开发的处女地。森林和灌木覆盖着千百年酝育的肥沃砂质土。当时全队只有一栋砖瓦房和几间茅草房。农场职工从前线队“充军西伯利亚”而来;不过我却从未听闻谁有牢骚怨言。我们的住处是一间大茅草房;内分几间。另一间小茅草房在大约20米开外,六位初一乙初中鸡则占据了这座“别墅”。我敢肯定,并非每位知青都“享受”过茅草房。茅草房框架为木柱木梁;墙壁先用细木条编成正方格状,再把干稻草混泥浆糊上成“钢筋水泥”墙壁。房顶盖几层从山上割来的茅草;若编织严谨且厚度得当,茅草房顶足可抵挡倾盘大雨及酷日暴晒;而且茅草屋顶完全隔离辐射热,可谓冬暖夏凉优于瓦顶。可是,屋里的地板我却不敢恭维了。全是浮土,走路一不小心便踢起满屋灰尘。再看我们的床:四根树枝往土地一插,上边的树丫支撑着两根横条;铺上木板;然后铺上自带的草席被铺。高二乙班女同学住大茅房另一边。尽管隔着“钢筋水泥”墙,某天夜晚曾隐约传来过哭泣声。
洗澡间可谓经典:用大芒草围成四壁;再用大芒草墙从中分隔男女两间;地上铺几块砖头以免脚踩泥浆;没有顶;没有灯;边洗澡可边仰望星空欣赏明月。洗澡间旁放置一口大锅。欲洗热水澡者得先充水添柴加火,但是不可以插队。
“杨梅神仙” 们算安顿下来了。
40年后,众仙曾重游杨梅旧地。所见情景惨不忍睹:大片沃土已经风化,露出贫瘠的黄土和岩石;亲手建筑的瓦房如今已成断墙残垣;惜日百多号人的热闹连队如今变得荒芜冷清;种下的橡胶树几乎无一剩存;唯一可庆幸的是当年的椰子树苗如今已成参天椰林。杨梅,“战天斗地” ,“无悔”地耗去我们永不复返的青春岁月的宝地!无辜的杨梅!不过,这是后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