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走向社会   [关闭]
 
难忘的知青岁月

作者:黄雪梅   日期:2009/7/17

                            难忘的知青岁月

      -写在东岭农场知青纪念上山下乡40周年联谊会上

      我们的面前都有一本书,《六连岭知青纪事》。翻开这本书,就翻开了一段历史。那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记载了这段既苦又涩,既单调又复杂,既平平凡凡又激情燃烧,既不想回味又难以忘怀的岁月。

     四十年前,我们在太古仓码头,挥手告别亲人、老师和广州,来到了海南岛,在六连岭下安了家,获得了一个只有我们这一代人才有的特殊称呼,知青。从此,发展橡胶事业,满足全国人民需要,就与我们紧紧相连。我们也把自己16到21岁的美好年华,奉献给了海南岛,这片养育我们多年的热土。

     农场的每个角落和每个行当,都活跃着我们知青的身影。我们从事过割胶定植、砍芭开荒、挖穴造田、炸山取石、犁田种稻、烧砖盖房、养猪种菜、兴修水利等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曾驾驶满载生产资料的解放牌卡车,奔驰在海南岛的国防公路上;我们经受过烈日酷暑、狂风暴雨的煎熬和洗礼;经历过台风肆虐、山洪暴发的摧残和冲击;遭遇过毒蛇蚂蟥、蜂巢蚁穴的偷袭和侵害;体验过三月不闻肉味的艰难。这一切,都因为我们年轻,一一挺过来了。同时,我们也用自己的光和热,点燃农场的文明之火。在书声朗朗的简陋教室里,我们把知识传授给孩子们,为祖国培养有文化的新一代;在偏远连队的茅屋里,我们帮产妇接生,用我们黄毛丫头的双手,迎接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实践赤脚医生的神圣使命。在团部和连队的操场上,我们的文艺宣传队自编自演自唱,弘扬好人好事,为职工送去可贵的精神食粮。那段日子,无论是露天电影还是文艺演出,走一二个小时的山路到团部,早早就搬凳子霸头位,如赶集般的人潮,如今想起,仍令人心潮澎湃。那一幅幅挑灯夜读,一帧帧切磋医疗技术,一张张个人或小组聚精会神学习的照片,无不折射出我们的自强不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的同学、战友胡志红、程明蓉、谢红军三烈士,为了保卫国家财产,以弱小的身躯抵挡滔天的洪水,永远长眠在六连岭下、龙滚河边;我们也不会忘记,在加道田兴修水利的工程中,不幸遇难的张炳才战友,他们把自己完完全全献给了海南,他们的年龄永远定格在18、19、和20岁,他们永远年轻。

     岁月流逝,淘尽的是沙粒,留下的是真情。今天,我们都已年过半百或年过花甲,当年意气风发的一代新人,如今早已两鬓染霜,生活的激情早已淡然。农场的艰苦生活,练就我们对困难的从容,对逆境的豁达,对挫折的坦然,对得到的珍惜。时至今日,我们已陆续加入退休行列,走向人生的秋天。闲暇之余,翻开这本书,回味老照片,无论为官为民,对那段知青岁月,都会说:此生虽有憾,问心应无愧。                                    

                                                                               2008.12.27

 


   文章评论  (共 1 条评论)

    评论者: 吴永生 评论时间:2009/7/23 9:57:35

    虽然生活的坎坷曲折和岁月的风雨磨砺,早已令激情淡然、凌角磨平,但无论如何评价,那段日子在一生中却是挥之不去的。


发表评论 你的IP:3.135.*.*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