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遇一晚辈,她对我谈起儿子的培育问题。她儿子现在读小学一年级,算是文化启蒙阶段。她说除了让儿子上正常的课之外,还给他一些发掘智力的训练。我对教育学一窍不通,自然就无从谈得深入。不过, 我向她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注重培育儿子对社会环境的心理承受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富士康十三跳"。富士康一般员工的工作生活环境怎样? 是否直接导致 "十三跳"? 那不是我们的讨论范围。但是富士康毕竟是构成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单元, 当然也就脱离不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心理构成压力这个干系。社会环境压力因各人感觉不同而异, 理想或梦想高于现实太多, 你又找不到道路通向梦想之国, 就会觉得活着无意义, "十三跳"的原因与此八九不离十。 我对晚辈说, 十三亿人口里头,生活滋润的有七千多万人,这一人群满打满算不超过一亿, 却拥有社会财富的六成, 你是机关的一般职员, 属于这个阶层的低端, 但是在买楼、 养车、旅游、交儿子入学赞助费之后, 还有积蓄。 而另外至少十二亿人仅得温饱而已,不足三成的社会财富在他们之中进行分配,而且时常被欺凌、侵夺,低端者更是两餐不继,衣不蔽体。只要国家的印钞机转动起来,通胀加剧,百物腾贵, 你分分钟沦为"十二亿"成员。儿子终究不是你能养育一辈子的,你有没有培育他在恶化的环境中生存、进取的心理? 晚辈对我的问题不以为然, 她说,你们当年上山下乡,生活环境遽变,还不是安然无恙地过来了?听天由命吧!我说,在当年的知青中,不止"十三跳"也未可知,只不过是跳河、跳潭与现在的跳楼有所区别而已, 说不定还有"十三吊"也不出奇,那时候这些事情是不准报道的,所以也就不知道了。不过, 在我能够见闻的范围内确实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当年同行的一群都是"少年不识愁滋味",更重要的是我们接受过很严格的心理训练,说好听的就是"革命思想教育",说不好听的就是"洗脑",早对环境变化有所准备了。更重要的是它设定了这是为国家为领袖的目标,让你不会感到前面是绝路, 而且部分人还有使命感。虽然这东西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很朦胧的,毕竟还是起了作用。 我对晚辈说,追求个人美好生活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也是普适的道理。当年上山下乡有这么一件事。出发前,农场派人来做领队。在学校的蓝球场, 他向对同学们介绍南林农场的情况,讲了些什么我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唯独一句话仍然保存在我的大脑里。他说:"有同学问:南林农场有没有电? 我说有。" 我已忘了这位领队姓甚名谁(很多学友一定记得), 他也明白:谁不想生活得更好!在生活条件差的地方,尽量拿些好的东西来吊吊你的瘾。殊不知"有电"只是场部的事情,与我们无缘。这小事一桩, 不足以让我们去"十三跳"。 在富士康打工的, 绝大多数是从农村到城市寻梦的青年, 梦的高低深浅各人不同, 对梦幻破灭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各人不同,但是对生命轻视绝对是与对社会绝望成正比的。我们当年上山下乡多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现在的贫二代从娘胎出来一睁眼就看到满脸愁容的父辈。父辈二三十岁从乡下出来,到了五六十岁仍是一无所有。贫二代想从父辈的困窘中走出来,不甘再做贱民,却看不到路在何方。富士康"十三跳"只是多如牛毛的事件之一。富士康的跳楼者还算仁慈, 不至于自杀之前拿比他更弱的人开刀,正如此伏彼起的小学、幼儿园杀童者。我对晚辈说,你的生活尚算富足, 穷人的事看似与你无关,但是实际上这是一个你不能超脱的环境, 教儿子学会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 还是很有必要的。她没有作声,不知道是否认同我的说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