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忘记他们
实在不知六中老三届有没有比他混得更哪个?有句成语叫“贫无立锥之地”,其实一贫如洗的他就是,他至今没有自己的房子,租住的旧屋仅是有瓦遮头,雨水天来了,破瓦片遮不了头,用塑料布遮挡作权宜之计,不知是命运的戏弄还是生活的残酷,他当年从农场回到广州,在一间工厂当技工,他的技术得到大家的肯定,但后来工厂迁到人和镇,他随工厂到了那里,再后来工厂破产,他也就下岗了,只好待在厂宿舍,平时到附近找一些临时工作混两餐,他这一待,最终待到六十岁的今天,按他的话说,现在比前几年好多了,有了退休金,他安于现状,乐在其中,他没有怨天尤人,过好每一天。
那天我们去看望他,同去的初三戊班梁大林同学特意买了一个价值不菲的二胡送给他,手捧同学的礼物,彼此都感慨万千,思绪回到当年在农场的艰苦岁月,那年头,白天我们一起拓荒,晚上,我们围坐一起拿起乐器,用音乐排解一天的辛劳,度过那漫漫长夜;他是二胡高手,常常独自弹奏,一曲“江河水”,其委婉凄泣更令人断肠。
今天,我们“知音”相聚,同学间没有贫与富,有的是血浓于水的同学情谊,高兴之余,他应我们要求在陋宅捧起二胡,一曲优雅欢快的“胶园晨曲”,诉说着四十多年的同学之情······
屋漏兼逢连夜雨的日子在海南做知青时就见得多了,但今天还要过这样的日子,把文章就放在网站“人生感悟”一栏,物质生活有时对比一下,我们会感悟到什么是知足常乐。
这是房子的阁楼和塑料布遮盖的瓦顶,透光漏水的瓦面。
这是他家的厨房,水缸用来储水,煤气炉是最奢华的器具。
我们在他寄居的瓦房前留影,其陋宅之破败甚于三十多年前在海南知青时蜗居的房子,实在没必要知道谁是这间房子的主人,照片中有初一、初二、初三、高一的同学,有东方红、主义兵等,其实他们的名字只有一个:“广州六中老三届”。
在此仅仅希望对尚在贫困线下的同学多点关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