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永远年轻   [关闭]
 
广州六中 重温中正校训 亲爱精诚

文章来源: 稿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 南方都市报2010-03-31  提供者:ODD  日期:2010/3/31

广州六中 重温中正校训 亲爱精诚

摘要: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936年蒋介石手令广州行营,在黄埔军校旧址和长洲要塞司令部筹设黄埔中正学校,以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为校训,以黄埔军校校歌为校歌。学校1937年春开学。1949年更名为省立黄埔中学,1950年与私立长风中学校合并为省立珠江中学,1953年下放广州管辖,改名广州市第六中学。

 

 广州六中有着黄埔军校血统,校园里挂着的这口黄埔时期的老钟是个见证。

 从校园地下挖出的十九路军纪念碑。

操场边的老榕与椰林。

  学校里每栋楼都有漂亮的浮雕。

 

广州六中有着黄埔军校和西南联大两大血统,滋育传承,华胄流裔,卓然而立。

    索引

    1924年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1936年蒋介石手令广州行营,在黄埔军校旧址和长洲要塞司令部筹设黄埔中正学校,以黄埔军校校训“亲爱精诚”为校训,以黄埔军校校歌为校歌。学校1937年春开学。1949年更名为省立黄埔中学,1950年与私立长风中学校合并为省立珠江中学,1953年下放广州管辖,改名广州市第六中学。1960年,改为中山大学附属中学,定为广东省重点中学。1962年,重回广州市管辖,仍为广州市第六中学。

    唯心

    “爱”字加一点 “精”字减一点

    亲爱精诚,据说现在用来做校训的,大陆只有广州市第六中学这一家了。校长刘建祥说,蒋中正为校训题词时,曾在“爱”字上加了一点,“精”字上减了一点,这一加一减,我们可以理解为:少一点精明,多一点爱。

    少一点精明,多一点爱,颇像六中人的气质。“客观地说,我们的生源不是很好,我们也没有奥英、奥数等能在国际上拿奖的基础,但是我们可以搞发明,我们可以做创新。”刘建祥表示,爱学生,就要给最适合学生的那些东西。

    人在成长过程中不仅仅是学知识、长身体、练本领,一定要经过情感教育的滋养,有爱、有关怀、有信任、有沟通、有交流的体验,有温馨的、温暖的、让他们感到安全和放心的环境。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不快乐了:上名牌幼儿园,双语教学———上重点小学,奥英、奥数一项不落下———上重点中学,补习班里过周末———上重点大学,有了找好工作赚大钱的资本。家长这样的“计算”很精明,但很可能培育出一些有技术没感情、有能力没思想的“空心人”,一些被功利教育污染了思想、感情和价值观,被机械化操作扼杀了激情与柔情的“畸形人”。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刘建祥说,每个孩子都是有差异的个体,但是学校、老师给予他们的爱不能因为这些差异而有所失衡,以仁厚的心去对待孩子,以欣赏的目光去理解孩子。你能唱歌跳舞,我就给你一个舞台;你会发明创造,我就给你一张实验桌;你擅长跑步踢球,我就给你一片绿草如茵的运动场。无论你是在学校的哪个位置,我们给予你的同样是一片热烈的掌声。

    由此我想到了马克思曾经讲过的哲学家和船夫的故事,一个哲学家与一个船夫之间正在进行一场对话。“你懂哲学吗?”

    “不懂。”

    “那你至少失去了一半的生命。”

    “你懂数学吗?”

    “不懂。”

    “那你失去了百分之八十的生命。”

    突然,一个巨浪把船打翻了,哲学家和船夫都掉到了水里。看着哲学家在水中胡乱挣扎,船夫问哲学家:“你会游泳吗?”

    “不会……”

    “那你就失去了百分之百的生命。”

    类似这样的对话,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的工作中还经常出现,并以真理般的百分之百的正确影响着我们看待人才培养人才的态度。

    学·位

    做大写的人 做真的学问

 

●发言人: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陈茂林

    广州近代史孕育了一批名校,六中是其中的一所。该校坐落在康乐园旁,珠江之畔,得高等学府之熏陶,吸云山珠水之灵气,是莘莘学子读书的好地方。作为广州市直属的重点中学,该校继承历史文化传统,不断改革开拓创新,办出了水平,办出了特色。

    六中是学做人的熔炉。“人本与创新”的办学理念,“科技与人文”的教育特色,以人为本,以德立人,很好地印证了六中人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体现着教育的真谛:学会做人,做大写的人;学会做学问,做真的学问!六中是做学问的殿堂。莘莘学子中,有中国工程设计大师,有能源部核电专家,有材料力学专家,有京城名医,有风景园林专家,有著名山水画家,有遍布各地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值得大书一笔的是,六中人志向高远,胸怀大局。从2000年起,学校每年接受国家下达的培养一个新疆内地高中班的任务。广大干部、教师为新疆班学生的健康成长倾注了满腔热情,取得优异成绩。有几届新疆学生100%考上大学,本科率达95%以上,还培养了一位全国内地新疆高中班理科状元。

    现场传真

    杜鹃怒放,桂子飘香,正是六中校园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从地铁二号线鹭江B站出来步行3分钟,就来到了广州六中的大门口。虽然周边商铺、酒店林立,但繁华喧闹与宁静致远其实就隔着一扇门,抬头望去,是六中那富有创意的校徽,一个带点抽象和诗意的“6”字。如河流,寓意有历史文化和人才积累;如破土而出的幼苗,寓意莘莘学子。校门侧墙上是蒋中正亲笔题词的校训:亲爱精诚。

    建筑沿袭军校风格

    走在校园主干道上,清明开阔,两旁的树高大直挺,俗称“千层皮”。“我们一直舍不得把它们砍掉,这些树是上世纪50年代就种下了,有它们陪伴,走在校道上,昂首即见蓝天,催人奋发向上。”校长刘建祥说。

    站在操场上,校园的四大主体建筑一目了然。分别是操场左边的行政办公楼长风楼,正对着操场的教学楼黄埔楼,以及教学楼东西两边的综合楼中山楼和实验楼珠江楼。细看之下,你会发现,这几栋建筑似曾相识。灰蓝、浅灰的主色调,配上圆拱形的门廊窗台,一股浩然正气油然升起。不错,这样的建筑风格跟黄埔军校同出一脉,简洁明快,走到校道尽头,在右边的一棵榕树下,挂着一口老钟,破损的钟沿暗透着风霜。“这口钟是铜铸的,黄埔军校时期就有了,每次搬迁都要带上它。”刘建祥说,每逢重大节日,或是高考等重要考试,它都会派上用场。尝试着拉了一下钟绳,清澈悠扬的钟声渗入人心,带来了一种惊醒与沉静的力量。

    游泳传统源远流长

    黄埔楼后面,是一个绿草如茵的标准足球场。时值周末,两队学生在踢足球,在春日的阳光下动感十足。挨着足球场,是两个50米10泳道的标准游泳池。“很多省赛、市赛都会在我们学校举行,因为泳池装有电子记分牌,运动员手一触池壁,成绩就会显示出来。”刘建祥介绍说。

    游泳是六中人的传统和强项。追溯六中游泳项目开展的源头,不能不提起60多年前的老一辈体育老师何兴国。当年,他力倡开设游泳课,并得到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五军军长李福林的支持,在江边用杉木围起护栏,每隔20厘米左右竖起一条杉木,当时的游泳池阔25米,长约70米,一直往江中延伸,学生就是在这样简易的泳池里上游泳课和接受正规训练。当时,有些学生家长还比较保守,对游泳课,尤其是男女学生同时在泳池上课有所顾虑,但何兴国老师不断说服家长,指出广州尤其是河南地头河涌较多,学会游泳对环境的适应和强身健体的好处,最终得到家长的支持。如今,游泳已成为六中名片之一,很多喜欢游泳的学生慕名投考六中,六中也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游泳尖子。

    感恩教育充斥校园

    如果说军校式的建筑给人以硬朗之感,那么六中校园里的亭台楼榭、长廊走道则充满了脉脉的温情,细腻柔软。

    铭恩廊,是一条有着15米长的走廊,走廊两边是一张张石椅。办公室主任杜丽莎告诉记者,这个走廊是专为家长修建的。因为以往每到下午四五点的时候,不少家长都会提着水果、汤水在校门守候,这样难免会遇上风雨或者太阳曝晒,学校看到这样的情景,干脆就修建了这个铭恩廊,让家长有个歇脚的地方,同时也教育学生要铭记父母为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要知恩图报。

    在校园的西北角,有一座敬师斋,幽雅古朴。一个两层高的凉亭,周边是一个三层的池子,水从高处的地方引下来,汩汩流进池子里,日复一日,循环不断。寓意饮水思源,不忘师恩。它是六中的老校友在上世纪80年代捐建的,是目前学校比较古老的建筑了。

    离敬师斋不远处,有一个十九路军纪念碑。“这是在学校建设时期挖出来的,”刘建祥告诉记者,六中现在所在地是原十九路军淞沪抗日残废军人教养院旧址,经过李福林军长的同意和支持,学校由市区的千顷书院迁到此处。“记住革命军人抛头颅洒热血,只要从六中走出去的,都必定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校长访谈

    做个崇文尚武有情有义的六中人

●发言人:广州市第六中学校长刘建祥

    广州名片:六中的前身与黄埔军校有着很深的渊源,这一点以前是鲜为人知的,那么在今天,六中又重新把这段历史挖掘出来,想说明什么呢?

    刘建祥:以往我们不敢提起这段历史。现在社会观念开放理性了,我们才在过往的历史中寻找闪光点,可以贯穿学校发展的闪光点。

    首先,我们要明确校训,我们以往有爱国勤奋、求实创新、和谐发展等,但现在我们悬挂的是黄埔中正学校时期的校训:亲爱精诚。我们是这样理解校训的,相亲相爱,诚心诚意,精益求精的来团结一致。我们同时把感恩教育作为学校的工作重点之一,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才是一个对社会、对家庭负责的人,才是一个有作为、有发展的人。

    广州名片:老校训虽然重新挂上了,但是你认为现在人才培养的方向跟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

    刘建祥:六中以前是由黄埔中正学校和私立长风中学合并而成,因此在人才的培养方向是“能文能武”。今天的六中,当然不可能完全按照这个方向去培养人才,但是始终坚持一点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爱看书,懂看书,爱思考,会思考。另外在“武”那方面,今天可以演绎成“体育”,也就是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打算在原来体育馆的基础上进行扩建。

    广州名片:现在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越提越响亮,但是毕竟一所中学,它的教学最终还是离不开高考的检验,那么学校是如何处理素质发展和应试之间的关系呢?

    刘建祥:是的,一所学校它无法回避考试,因此,在教学方面,我们具体落实两点:一是作业质量的提高;二是开展各学科的竞赛。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准确地、流畅地、优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见解,更希望有一大批各类学科的竞赛尖子脱颖而出,让更多的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能够在学校和谐有序的竞争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六中可以说地处广州的“中关村”,学校周边有10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如中山大学、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我们定期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到校进行实验指导,使学科竞赛硕果累累:我校的信息奥林匹克竞赛,在省联赛中创“五连冠”佳绩,指导老师严开明在2009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校本课程《生物学创新实验》已连续开设了8年。学生们将创新实验成果撰写成科学论文参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得国际比赛银奖、全国及省一、二等奖26项。

    广州名片:教育的牵涉面很广,很多人都可以对教育提出看法,甚至异议,学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的沟通联系,如何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良性互动呢?

    刘建祥:我一直认为学校承担的教育功能,不仅只对学生,还有对家长和社会。为此,我们每个年级每学期都举行家长沙龙,在学校里开辟一个座谈的场所,让家长们自由交流,探讨孩子的教养方式,互相取长补短。此外,学校准备从4月份开始,对周边的社区居民开放学校的图书馆,现在马上就要办图书证了,让他们在双休日或者节假日,免费到学校图书馆里阅读、充电。学校也准备充实图书馆的库存,让图书的品类涵盖更广,满足更多市民的需求。

    史记

    1937年 黄埔中正学校在黄埔军校旧址开学。

    1937年1938年 由于战事,学校迁至粤北,辗转乐昌、韶关、阳山办学。

    1937年1945年 迁回广州越秀山南麓,接收“鸣淞纪念中学”,改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正中学。

    1937年1949年 改名为广东省立黄埔中学。

    1950年 省立黄埔中学与主要由西南联大人员创办的私立长风中学合并,改名为广东省立珠江中学,校址在鹭江。

    1953年 广东省立珠江中学改由广州市管辖,更名为广州市第六中学。

    1960年 广州市第六中学与中山大学预科合并,更名为中山大学附属中学。

    1962年 复名为广州市第六中学。

    名人堂

    容柏生:省立黄埔中正中学1948届毕业,第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工程院院士,1989年被授予中国工程设计大师称号,广州63层广东国际大厦设计者。

    岑泽波:56届珠江中学时期校友,广东中医学会理事长,骨伤科专家。1984年至1987年任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医疗二系系主任兼骨伤科教研室主任,1988至1996年任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1993年获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名中医称号。岑教授现职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客座教授。

    刘筱娴:53届校友,妇幼卫生专业创办人。同济医科大学妇幼卫生系主任,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校友录

    温暖母校,快意六载。多少精彩纷呈在体育馆。在那里,我们自己筹资策划了属于我们的音乐会,还邀请父母一同前来分享我们的快乐;我们举办了演讲比赛,乒乓球大赛,亲力亲为,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上,挥洒激情和智慧。

    ———2003届校友曹斯

    有时候回头看,发现除了教学以外,老师们的可爱特质和个人魅力也许更深远地印在我们心里。每每想起,总是会心一笑。

    ———2007届校友李诗茵

    那是一个激越的年龄———调皮嬉戏,三五知己在慌忙中埋下窃喜;锲而不舍,日复一日在实验室里证明创意;谈天说地,洋洋得意地在幻想中构筑未来;情窦初开,面红耳赤在日记本藏下波澜。无论是女生笔下娇弱而孕育坚强的娉婷春梦,还是男生眼中叛逆却难斩断踌躇的志远鸿鹄,同一个校园,默默地把我们的稚嫩看在眼里,又无声地包容了各种属于青春的错误和冲动。 ———2004届校友吴文蔚


   文章评论  (共 4 条评论)

    评论者: 有d道理 评论时间:2010/4/4 18:12:37

狼奶說的似乎有D道理.沒有老蔣就沒有六中,似乎同沒有老毛就沒有新的共和國一樣?!


    评论者: 123456 评论时间:2010/4/3 16:30:56

我校是国共两校合作的产物,混血儿,叫中国兄弟中学吧。


    评论者: 68届初一乙校友 评论时间:2010/4/2 23:50:07

我是黄埔军校学生的后代,籍贯梅县。有父亲的黄埔军校同学会证件,里面就写着亲爱精诚,二叔也在抗战中阵亡,还有国民政府发的抚恤令。65年由广州市凈慧路第一小学考入六中,当时还引以为荣。虽然在六中时间相当短暂,但是获益非浅,有时间的话我想继续写在六中的曾经过的事情。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更希望在读的学生更多珍惜这读书机会,当年我们被迫停课提前进入社会。以后要补课。但“奋斗”二字时刻激励我不断向前进取。


    评论者: 狼奶 评论时间:2010/4/2 21:44:19

咁睇嚟六中要建〝蒋中正〞纪念像不可了!


发表评论 你的IP:13.59.*.*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