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路来风   [关闭]
 
对“文革”评价上正反双方的见解

文章来源:网络摘抄  提供者:多思  日期:2010/3/2

看完《文革的幽灵在中华大地游荡》一文,很有感触。很想听听学友们的见解。

以下是在网上摘抄的对文革的反面评论:

“文革”在中国,“文革学”在国外:这是国内国外许多人都感叹的事情。“文革”在中国,这不用解释。“文革学”在国外,则是说,对“文革”的资料收集、整理,对“文革”从各个方面进行的研究,海外不少相关机构,取得了颇为可观的成就。在海外,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关于“文革”的书籍问世。而在祖国大陆,对“文革”的研究可谓还未真正开始。我们自己不产生研究“文革”的书,海外研究“文革”的书,一般人也看不到。对于“文革”,人们是越来越无知了。

在对“文革”越来越无知的同时,是对“文革”的越来越美化。这些年,美化“文革”的言论时有所见,几乎成为一股潮流。在电子网络上,这种潮流表现得最明显,甚至愈来愈呈汹汹之势。说“文革”时期有着真正的“民主”,是时常听到的一种言论。“文革”开始时,我也开始记事。我的中小学教育基本上是在“文革”期间完成的。对“文革”,我总算还有些切身了解。而对“民主”,我也不妨说有些基本的理论知识。说“文革”期间有真正的“民主”,对我来说,就等于说冰雪池中有荷花灿烂,火焰山上有玫瑰飘香;就等于说一条泥鳅在放声高歌,一只盐水鸭在展翅飞翔。这种说法因过于荒谬,迷惑性还不算太大。而另一种美化“文革”的言论,迷惑性就要大得多。

“文革”期间是没有腐败的,“文革”时期的官员都是很清廉的,“文革”是“最本质的反腐”:这就是那种更具有迷惑性的言论。腐败源于权力的不受监督和约束。如果说,在“文革”前,权力没有有效的监督和约束,那在“文革”时期,造反派夺得了权力后,这权力就更不被监督和约束了。判断腐败严重的程度,主要不是看官员受贿的绝对数额有多大,或者说,主要不是看权钱交易的绝对“交易额”如何,而要看社会普遍的物质生活状况与受贿金额、与权钱交易的“交易额”是一种怎样的比例。数百万元的腐败案,今天已司空见惯;数千万元的受贿,也不能让人有丝毫惊讶。超过亿元的权钱交易,这几年也数度见闻。这种规模的腐败,在“文革”时期当然不可能普遍。这首先是因为“文革”时期整个社会在物质上都是极其匮乏的。一群强盗闯入一贫困之家,将室内最后一枚铁钉都拔走,但全部所得也不过几百元;另一群强盗闯入一富豪之宅,只拣黄金美玉等值钱的拿,一般东西则看不上眼,但全部所得也有数十万元:你决不能在这两群强盗之间分出道德上的优劣;你决不能说闯入贫困之家的强盗因只抢得数百元,便在道德上比闯入富豪之宅的强盗高尚千万倍。而在一定意义上,“文革”期间的腐败官员,就像闯入那贫困之家的强盗,而今日的腐败官员,闯入的则是富豪之宅。
对“文革”的美化之所以几乎成为一种潮流,原因是多样的。这里难以细细分析。只说一点,那就是“文革”的真相被揭露得太少。歌颂“文革”的言论享有无穷的空间,想怎么歌颂就怎么歌颂;揭露“文革”、批判“文革”,总是受到限制、压制。———那些对现实不满的“文革”歌颂者,至少应该感谢“现实”给了他们尽情歌颂“文革”的自由吧?

以下是曾参与文革的一位六中老三届学友对这场运动的正面评价:

我认为文革是人类史上第一次社会主义大民主革命的尝试,其本身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走弯路和犯错误在所难免. 它可以与法国大革命比美,那是资产阶级进行共和的革命,文革是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大民主的革命.说它是浩劫,是对右派而言.平民百姓则未必那么看.文革的正面意义,已经在后30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所证明了.我相信若干年后,人们会否定之否定,会对文革重新评价.所谓“不破不立”,中华民族经过两千年的孔孟之道的桎梏,不大破大立(浩劫)一下,无法形成现代新的思方式,所以文革大乱不奇怪,因为保守势力太强大,后来人们大多数倾向于否定文革,也不奇怪,反而说明文革的必要性而且一次还不够,要七八年搞一次。但吸取第一文革的教训,就是不要用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搞。自从中国和世界普及互联网以后,文革的硬件环境成熟了,所以现在通过互联网搞文革,不会天下大乱,不会打倒一切,信息时代,新的生产力出现,使社会主义大民主成为可能。现在有些人揪着三年经济困难和文革的错位说事,其实是想转移视线,掩盖改革开放其间的错误倾向和现象而已。我知道我的言论不受很多同学欢迎,学友们批判可以,但不要骂,好吗。

我觉得,文革是一场民主革命. 它一开始时是高层(毛刘等一齐)共同发动的, 头八十天是刘邓一派占优势, 以中央文革小组派工作队把运动限制在学校范围内进行, 打击知识分子教师和作家(大作家老舍也是那时跳湖自杀的), 毛在京被架空, 只好跑到南方回家乡和上海. 然后通过第一张大字报, 红卫兵运动和群众造反运动才夺回话语权. 这是真正意义的大民主运动, 不是从上到下, 而是从下到上的民主. 毛刘头一年的角逐, 毛后来居上, 取决于解放军的态度(先是以叶帅拍桌子表态拥毛, 而后有林彪拥毛), 在政府方面是刘邓占优势, 但被群众组织建立革委会取代。

 66年《五一六通知》后至8月5日毛主席炮打司令部的第一张大字报的八十多天红色恐怖时期里,工作队进学校,学校老师被殴打就发生在这一时期,你说"我们"打老师,那不是事实,大多数同学没有打老师。66年8月8日,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简称《十六条》)之后,开始大串联,就没有人再去殴打老师了。文革是党中央决议发动的,66年5月4-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当时在外地,会议由刘少奇主持。会议批判了所谓彭真、罗瑞卿、陆定一、杨尚昆的反党错误,并决定停止和撤销他们的职务。5月16日,会议通过中共中央通知(简称《五一六通知》)。你说“我们”还打倒了国家主席,这也不全对,因为他也是党中央决议(68年10月13日-31日党第八届扩大的十二中全会批准的《关于叛徒、内奸、工贼刘少奇罪行的审查报告》,作出了把刘少奇“永远开除出党,撤销其党内外一切职务”的决定)正式打倒的。还有,根据马恩合著的《共产党宣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社会中的民主也是统治阶级的民主。民主的目的就是大一统的集中,就意味着一元化,绝非搞多元化。多元化对文化科技和生活而言是好事,对政治则不能搞多元化。这是无数历史经验教训证明了的客观规律。所谓法治人治,其重点不在前面的“法”或“人”,而在后面的“治”,就是说“用强制措施使社会安定和谐”,“治”的反面是“乱”,于是也有“法乱”和“人乱”之推论。由此看来,“治”是目的,“法”或“人”是手段,都与民主不民主没有关系。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法治本身也只是在特定的时空才适用,在某些时空要用“人治”或“礼治”,只要达到“治”(英语是good governance,或译作“良治”或“善政”),“法”“人”“礼”可以巧妙交替运用,才是高人。


   文章评论  (共 5 条评论)

    评论者: 虾毛 评论时间:2010/3/22 8:14:32

山人转载的文章,有看头。探究某些人的狂热,、偏好,是有心理学的依据的。


    评论者: 山人 评论时间:2010/3/22 4:39:01

我认为文革中的武斗死亡者都是一些军事发烧友

原创:数学 2010-03-21

或者可以说,如果文革开始的时候,已经有各种电脑流行,已经有各种大规模战斗的电子游戏流行,那可能就不会有什么武斗了,或者说,武斗的人数会大大地减少。

而现在有一种军事娱乐节目叫彩弹什么的吧,那生意也是相当不错的。而现在几乎最火的,年轻人最热爱的网络游戏,通常不是什么和谐社会游戏,通常都是军事游戏战斗游戏,而且越激烈越过瘾。

发烧友这个词是改革开放以后从海外传来来的词,这个词我认为很好。我们世界就是有着各种各样的发烧友。

比如说,登山发烧友,那就是特别热爱登山,也不怕生命危险奇高,原因就是他觉得登山特别特别好玩。比如北大就有五个同学登山就死了。但是,他是因为特别喜欢玩,当然就要接受死亡的风险。还有航海发烧友,热气球发烧友,漂流发烧友,这些都是属于对某种游戏特别感兴趣,但是危险性也相当大,死亡率也相当高。比如在黄河漂流就要比在漂流的危险性高得多,但是仍然有发烧友要去玩。

就哪怕现在的电脑发烧友吧,玩多了,也有猝死在电脑前的。这些发烧友事先已经知道了游戏的危险性,但是他们的确特别喜欢玩,没有人逼他们玩,反而是想把他们劝回来是特别特别困难的。

因此,也可以认为,一,各种发烧友都是自愿的,他们明知一种游戏的危险还是特别特别喜欢去做,二,他们即使是死了,如果他们能够活过来谈感想,也是会觉得死得值的,因为这个游戏很好玩。

我为什么得出这个结论?因为我在文革开始的时候就是一名小学生,四年级小学生,而比我大三四岁的人,就是我的大哥哥们,就是中学生了,那就许多人都成了军事发烧友。也有不是军事发烧友的,那就老实在家呆着,或者找人玩其它事情,如踢足球什么的。也有音乐或者舞蹈发烧友,就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其实也不管节目的政治内容,就是跳跳唱唱挺好玩。

我当时呆的南昌,就是武斗的重灾区,我就看着我的那些十几岁的大哥哥大姐姐们,都神气活现地拿着枪,很威风很爽的样子。或者说,如果我能够早出生几年,我肯定也是一个军事发烧友,也会参加武斗的,就我当时的感觉,就知道,那些中学生其实不太在乎什么政治观点,那可能有一那么一派有那么一两个“理论家”搞出来的相互冲突的观点,而下面的人其实都不懂理论,当然不可能为理论而战,而是为的好玩而战,先辈们的战斗故事令人向往,总算自己有机会参加战斗。而对方也这么想,无非就是游戏的两边罢了,这和现在的网络游戏没有什么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更加危险,是真的可能被打死,当然也就真的刺激。

现在的一些富家子弟为什么喜欢玩飙车?因为这玩艺也好玩,当然把别人撞死了就不好玩了,但是把自己弄死的事情也是有的。当年的武斗者和现在的富家子弟的飙车者的思路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因为文革一起来,学校一停课,学生们也没有什么事情干,这也和现在的富家子弟差不多的状态,当然就要找乐子找刺激。

真的,所有的武装参加者,你真要考考他们政治观点,他们其实是没有什么政治观点的,如果考试都是通不过的,但是他们喜欢“战斗”,就是说,游戏发烧友,就这么回事。

另一方面,就是武斗的死亡率,其实也是低的,因为我的邻居们中间“参加战斗”的人,并不是说大部分人都死了,死的人也还是极少数。

当然啦,会有一些道学家,一说到人命,好象他就成了天底下最关爱人命的人,立即一副沉痛表情,那他们怎么不提那些搞航天冒险的和登山冒险的?好象有一种冒险就成了对的,有一种冒险就不对。但是,真正冒险的人,他的内心的心理,就和现在的电子游戏发烧友的心态没有什么不同。例如有的中学生为了玩电子游戏,都不惜把他的父母杀了,这样的中学生,和文革中的一定要“战斗”的武斗者的心态,也没有什么不同。

其实现在的醉驾车的心态和当年的武斗参加者也没有什么不同,也是因为自己够HIGH了,就一定要以身试法,有的是的确把别人撞死了,而有的也有因为醉酒导致车翻导致自己死了的。

因此,如果要统计一下近些年来醉驾发烧友,飙车友,登山友,观海潮友,各种各样的发烧友们的因为发烧而导致的死亡率,有可能是不低于文革时期的武斗死亡人数的。

其实,现在同样有许多军事发烧友,也希望有机会就能够找什么人什么地方练练,当然,目光主要集中在台湾省和钓鱼台岛及南海各岛屿,现在的军事杂志向来销路不错,现在的军事网站点击率也算高,但是这些军事发烧友们只能够看着美国的军事发烧友有机会真练,那就和电影〈南征北战〉中一个小胖子战士说的,“看别人打仗比什么都难受”。

===============================

上文转自《人民网深水论坛》


    评论者: 狼奶 评论时间:2010/3/10 12:41:24

研究文革还是在国外好,原因好简单,查阅各类资料齐备,尤其无禁区,无地雷,无干扰。还可查阅外国已觧禁文件等等,在国內研究?困難重重矣。再加上政府本身就想人民忘却此事,就象廿多年前北京发生的流血事件一样,最好全部失忆,从未发生过。


    评论者: 悲天 评论时间:2010/3/6 22:29:40

随着我们这一代参与文革的人的淡出历史舞台和行将老去,以后研究文革就要从故纸堆里找史料了.可悲愤!


    评论者: 对比 评论时间:2010/3/5 22:28:13

都是高见!可谓见仁见智,各抒己见,顶一下。


发表评论 你的IP:3.15.*.*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