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师恩难忘   [关闭]
 
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II)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网  作者:吴非  提供者:提供者不是原作者  日期:2009/9/19

*

     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II)

                                                 吴 非

      拙作《师生之间不存在什么恩》公开后,引发了一些不同意见。也许是因为这样的话过于敏感,公开否定“师恩”,有可能被视为大逆不道。《文汇报》后来发表的两篇文章表示了不同看法,我都认真读过。所幸很多读者知道我的教师身份,否则我持这种观点等于把自己当作箭靶子,不知会招致多少误会。我对人师,怀有永久的敬意,有的甚至视为一生的诤友,但是要我把他们当作“恩人”,我觉得那并非是对教师职业的敬重,反而有可能成为亵渎。
  我教过的学生,成为我生活中所认识的人,我从不认为他受惠于我,而应当视我为恩人。也许我的工作中帮助一些青年人走过了他们认为最艰难的路,给过他们信心和勇气,但是在我,这仅仅是我的职业,一如牧师用心灵为他人解脱烦恼。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我从不认为自己在“奉献”。
  有些教师因为门下出过一两个名人,便长年把他们的名姓挂在嘴边,通关系,当门路,排忧解难,凡事必找先前的学生,如同招呼儿女,使唤仆人。我因之想到,中国的这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多么地害人!这不是教育,这是“投资”、“入股”,在一个人读书求知的阶段,就给他打上了永世不忘的印钤。中国式的这种“报恩”教育,很有可能是学生缺乏叛逆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原因之一。
  文革中我亲眼见到学生用军用皮带打教师,这些家庭出身“革命干部”、“革命军人”的红卫兵像匪徒一样残忍地虐待老教师和女教师,手段残暴下流。这是谁教他们的?他们是天生的虐待狂?人性中那些阴暗与邪恶全被所谓的“革命”点燃了。“以革命的名义”进行的一切几乎竟全是愚昧与无耻。他们读的书,他们接受的谎言,他们受到的所谓教育,全都释放在教育者身上了。
  你种下了仇恨,你就会收获血腥。
  文革初期被打倒的人当中,除了早就被打入另册的一批“右派”、“反革命”,多数是“走资派”、“三反分子”。我印象中的这些人本身是极左分子,然而在权力争夺中,也成了打击对象。这些手上沾着无辜者鲜血的人,在这场风暴中也流出了自己的血。相比而言,他们在文革中所受的磨难是有限的。当文革结束时,很多当年的红卫匪徒和极左干部仍然以受害者的面目出现,让人觉得所谓的拨乱反正,不过是在原有体制基础的复辟,而非公理战胜。我很少听到当年的学生向受侮辱的教师道歉,也很少听到那些干部向被自己迫害过的教师道歉。他们没有个人的忏悔,而是把一切都记在所谓的“路线错误”上。
  从教早期,有老教师告诫我:不要对学生太好,要保持一点距离。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句话的内涵。我们是教育者,我们的工作是无可替代的。学生和教师一旦突破师生界限,对学生来说很大的损失:他明明需要一个教师,可是他仅仅得到的是一位朋友,一位父亲或是一位母亲,那么,他接受教育的形式依旧不是完整的。
  我看过有关优秀教师的经验介绍,文章称这位教师能记得全班学生的生日,每当学生生日那天,他就会向这位学生表示祝贺,学生总是很感激。能记住每位学生的生日,这当然是优点,也是他做好工作的一种优势。我想,这种工作法可能没有推广的必要。
  我们未必要让一个学生知道教师对他的注意,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关注生命,关注所有的人的幸福。


   文章评论  (共 6 条评论)   更多评论  >>>    

    评论者: 不敢苟同 评论时间:2010/3/20 23:13:43

师生应该是共同的存在,和谐的一体!


    评论者: 陆重谊 评论时间:2009/9/20 20:44:01

吴非也好,吴聊也罢,各抒己见,何需角力?
无恩也行,有恩也可,感觉不同,何须一统?

问题是,本栏目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我们回忆母校,回忆老师,回忆教育,包括当年师生间趣闻轶事,教学特点,反思忏悔等等。栏目宗旨是很明确的!




    评论者: 東藏三木 评论时间:2009/9/20 19:06:08

吳非說:"我教过的学生,成为我生活中所认识的人,我从不认为他受惠于我,而应当视我为恩人。也许我的工作中帮助一些青年人走过了他们认为最艰难的路,给过他们信心和勇气,但是在我,这仅仅是我的职业,一如牧师用心灵为他人解脱烦恼。这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我从不认为自己在“奉献”。
基本認同.


    评论者: 東藏三木 评论时间:2009/9/20 19:03:50

我對任何文章的態度是只問所云是或非,對或錯,從不去無端端揣摩轉貼者的心態.不是不敢,而是沒必要!我和老伴雖同為缺乏知識的知識青年,卻在那個海南山區呆了足足十年,其間當教師分別足有七,八年.當年的學生有當上省廳局干部,也有生活拮据,仍舊在農場默默干極平凡的農活.對他們,我一視同仁,不因學生飛黃騰達而得意,也不因學生沒成就而內疚,只覺當年要是有夠資格的知識和方法去教育他們就好得多了.
對吳非的文章大致認同.



    评论者: 不敢揣摩 评论时间:2009/9/20 17:11:21

原作者当然不会将他的一家之言放在六中老三届网上的,而提供者如此郑重其事地将其全文转贴在这里,不知是出于何种心态。


发表评论 你的IP:18.118.*.*
 你的姓名:    验证码: (输入计算结果)
* 请各位网友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管理评论

 
charset=gb2312